中美经贸缓和:现在是否是中国品牌进军北美的新窗口期?

中美经贸缓和:现在是否是中国品牌进军北美的新窗口期?

商业君
商业君
285 浏览

2025年5月12日,中美两国在日内瓦发布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宣布大幅降低双边关税水平,暂停部分加征关税并建立后续磋商机制。这一进展为中美经贸关系释放了积极信号,也为中国品牌出海北美提供了新的窗口期。

一、关税松动:品牌出海的直接利好

根据联合声明,美国将取消2025年4月发布的第14259号和第14266号行政令中对华商品加征的91%关税,并将第14257号行政令中的34%对等关税暂停24%(保留10%)。中方也同步调整反制措施。这一政策调整的直接效果是降低中国商品进入北美的成本压力。

从数据看,2024年中国对美国出口额达6882.8亿美元,占中国出口总额的14.7%,北美市场仍是中国品牌全球化的重要跳板。关税松动后,跨境电商的低利润产品(如消费电子、家居用品)有望恢复价格优势,而高附加值品类(如新能源汽车、储能设备)则可能通过技术代差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shop-sidewalk-afternoon-businessman-advertisement
图片来自于@freepik ,版权属于原作者

二、北美市场的潜在机遇与门槛

1. 线下渠道的突围机会

联合声明虽未完全解决贸易壁垒问题,但中美磋商机制的建立为后续谈判奠定了基础。当前,北美线下商超正成为部分中国品牌的新增长点。例如,石头科技通过与美国零售巨头合作,线上线下协同布局,成功提升市场占有率。商超渠道不仅能分摊关税波动风险(如Costco允许采购价随税率浮动),还能通过品牌信任度提升溢价空间。

2. 技术驱动的创新红利

科学家创业型品牌正成为出海新势力。例如,深圳某声学材料企业凭借超薄音箱技术获得高通和华为订单,利用技术代差在欧美市场建立定价权。此类企业需注重独立站建设,避免依赖亚马逊等平台规则限制,并通过本地化测试精准触达细分需求。

三、北美品牌入华:中国市场的双向开放

联合声明中,中方承诺扩大金融服务业市场准入并优化营商环境,这为北美品牌进入中国提供了政策支持。例如,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的投建、3M智能切割中心的落地,均显示外资对中国市场的长期信心。

但北美品牌需注意:文化适配与本土化:中国消费者对品牌故事的情感价值需求增强,生硬的文化移植易引发“水土不服”。

供应链韧性:尽管中国产业链优势显著,但地缘政治风险(如美国对华“301调查”)可能影响关键零部件供应。企业需建立多元化供应链,避免过度依赖单一区域。

33338
图片来自于@freepik ,版权属于原作者

四、风险与建议:长期主义下的生存法则

1. 警惕政策反复性

尽管联合声明释放缓和信号,但美国对华战略品行业(如半导体、关键矿物)的“232调查”仍在推进,行业关税可能再次升高。企业需动态评估政策风险,避免过度乐观。

2. 从“成本优势”到“价值竞争”

低价策略在北美市场逐渐失效。2025年,美国电商广告成本同比上涨30%,而消费者对品牌忠诚度下降,更关注性价比与个性化体验。企业需通过研发投入提升产品技术含量,例如AIoT设备可通过软硬件结合降低使用门槛,建立差异化优势。

3. 构建全球化协作网络

“全栈式”出海模式难以为继。中国品牌需与本土合作伙伴共享资源,例如通过墨西哥仓储网络转移美国库存,或联合商超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举证“供应链不可替代性”。

中美经贸关系的缓和为品牌出海提供了短期喘息空间,但长期来看,全球化竞争的核心仍是技术突破与本土化深耕。中国品牌需在政策红利期加速布局高附加值赛道,同时以合规为基、以用户为本,方能在北美市场的“乱云飞渡”中站稳脚跟。正如益普索报告所示,2024年全球消费者对中国品牌“创新”与“行业领先”的认可度已提升20个百分点——这是机遇,更是责任。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品牌出海合作请联系business.trends@dealmoon.com

285 0 0 0
 
商业君
商业君 1
  • 长文章

  • 笔记

  • 粉丝

扫码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