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恰”洋烟引起的《红楼梦》版本探讨

“汪恰”洋烟引起的《红楼梦》版本探讨

起名字是件头疼的事情
起名字是件头疼的事情
1565 浏览
f71c2bbcfe583d86d37ffd3.jpg

先说一下我现在手里的版本,我有一套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全本《红楼梦》,一套岳麓书社的《脂砚斋批评本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红楼梦》校注本,最初在1953年(用作家出版社名义),以“程乙本”为底本,由俞平伯、华粹深、启功(后加入李叮芳)诸先生注释。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初,启功先生重新注释出版。今次出版,以俞平伯先生校点《红楼梦八十回校本》(附后四十回)为底本,仍用启功先生的注释,并略作修订。而岳麓书社出版的《脂砚斋批评本》是以甲戌本为底本,庚辰本补齐,缺失的三回另以蒙古王府本文字补入。所以一直以来我都以为自己手里是一本“程乙本”和一本“甲戌本”,但今天才发现其实不是。

9da86a27b2c184c2eb89e28.jpg
b8ebe337bf2c3dee81c5de9.jpg
9a2ed136169c4385c1cb0c0.jpg

起因是我看到第五十二回“俏平儿情掩虾须镯,勇晴雯病补金雀裘”,其间晴雯生病,宝玉给他闻了一个“汪恰”洋烟 。我很是好奇这个“汪恰”洋烟到底是什么烟,然后便去网上搜。还真让我搜到了一篇写得极好极好的文章,查了一下作者是周策纵老先生。老先生生前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东方语言系和历史系终身教授,更是国际上极具著名的红学家和历史学家。这篇《“汪恰”洋烟考》我会在文末附上原文,感兴趣的同学一定要读一读。

也正是在看这篇文章时我发现我手里的书出现了一些问题,并不是很原始的版本。后来的校订者为了不影响阅读做了太多功课,导致不少版本混杂在同一本里,反而失去了原先的样貌。我举个例子。

下面这一段摘录自周老先生原文:

現在且據過錄庚辰(乾隆二十五年,一七六○)本《脂硯齋重評石頭記》,摘錄這段原文如下:

    晴雯服了藥,至晚間又服二和。夜間雖有些汗,還未見效,仍是發燒頭疼,鼻塞聾重。次日,王太醫又來診\視,另加減湯劑。雖然稍減了燒,仍是頭疼。寶玉使命麝月:“取鼻煙來,給他嗅些,痛打幾個嚏噴,就通了關竅。”麝月果真去取了一個金廂[鑲]雙扣金星玻璃的[一個]扁盒來,遞與寶玉。寶玉便揭翻盒扇,裏面有西洋琺瑯的黃髮赤身女子,兩肋又有肉翅;盒袭面盛着些真正“汪恰”洋煙。晴雯只顧看畫兒。寶玉道:“嗅些罷!走了氣就不好了。”晴雯聽說,忙用指甲挑了些嗅入鼻中,不怎樣,便又多多挑了些嗅入。忽覺鼻中一股酸辣,透入囟門,接連打了五六個嚏噴,眼淚鼻涕登時齊流。晴雯忙收了盒子,笑道:“了不得,好爽快!拿紙來。”早有小丫頭子遞過一搭子細紙,晴雯便一張一張的拿來醒鼻子。寶玉笑問:“如何?”晴雯笑道:“果覺通快些,只是太陽還疼。”

這襄過錄庚辰脂批本在“汪恰洋煙”下有雙行墨批道:“汪恰,西洋一等寶煙也。”這明明表示脂本的批注人還知道“汪恰”乃是西洋一種最好的鼻煙的名稱。可是,到了程偉元和高鹗時,就不明就里了。《乾隆抄本百二十回紅樓夢稿》就在原抄本的“真正的(的字多出)汪恰洋煙”這句中把“汪恰,)二字用墨筆塗去,又在。的”字上加寫“上等”二字。後來流行的程甲本也都印作“真正上等洋煙”。稍後的木活字程乙本也是如此。而一九一一年有正書局石印的戚蓼生序本,更把前文“取鼻煙來”改成了“取平安散”,把“真正汪恰洋煙”改成了“秘製平安散”。

 

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本原文是:

晴雯服了药,至晚间又服二和。夜间虽有些汗,还未见效,仍是发烧头疼,鼻塞声重。次日,王太医又来诊视,另加减汤剂。虽然稍减了些烧,仍是头疼。宝玉便命麝月取鼻烟来给他嗅些,痛打几个嚏喷就通快了。麝月果真去取了一个金镶双扣金星玻璃的一个扁盒来,递与宝玉。宝玉便揭翻盒扇,里面有西洋珐琅的黄发赤身女子,两肋又有肉翅。里面盛着些真正“汪恰”洋烟。晴雯只顾看画儿。宝玉道:“嗅些,走了气就不好了。”晴雯听说,忙用指甲挑了些嗅入鼻中,不见怎样,便又多多挑了些嗅入。忽觉鼻中一股酸辣透入囟门,接连打了五六个嚏喷,眼泪鼻涕登时齐流。晴雯忙收了盒子,笑道:“了不得,好辣!快拿纸来。”早有小丫头子递过一搭子细纸,晴雯便一张一张的拿来醒鼻子。宝玉笑问如何,晴雯笑道:“果觉通快些,只是太阳还疼。”

 

岳麓书社的《脂砚斋批评本》原文是:

晴雯服了药。至晚间,又服二和。夜间虽有些汗,还未见效,仍是发烧、头疼,鼻塞声重。

次日,王太医又来诊视,另加减汤剂。虽然稍减了烧,仍是头疼。宝玉便命麝月取鼻烟来,“给他嗅些,痛打几个嚏喷就通了关窍。”麝月果真去取了一个金厢双扣金星玻璃的一个扁盒来,递与宝玉。宝玉便揭开盒盖,里面有西洋珐琅的黄发赤身女子,两肋又有肉翅。盒里面盛着些真正汪恰洋烟。晴雯只顾看画儿。宝玉道:“嗅些罢!,走了气,就不好了。”晴雯听说,忙用指甲挑了些嗅入鼻中,不怎样;便又多多挑了些嗅入,忽觉鼻中一股酸辣透入脑门,接连打了五六个嚏喷,眼泪、鼻涕登时齐流。晴雯忙收了盒子,笑道:“了不得,好爽!快拿纸来。”早有小丫头子递过一搭子细纸。晴雯便一张一张的拿来醒鼻子,宝玉笑问:“如何?”晴雯笑道:“果觉通快些,只是太阳还疼。”

 

我简单总结一下,关于“汪恰”洋烟,庚辰本的写法是:真正“汪恰”洋烟,而程乙本为:真正上等洋烟。明显人民文学出版社并非原本程乙本,已经作了改动。岳麓书社的版本是真正汪恰洋烟,没有引号。

 

第二点有出入的地方在晴雯说的那句“好辣”,先引一段周老先生原文:

曹雪芹接下去說,晴雯笑道:“了不得,好爽快!拿紙來。”乾隆百二十回抄本作:“了不得,好辣!快拿紙來。”程甲、乙本都和這相同,只是沒有“好”字,其實“辣”字和上文重複,脂批本的“好爽快”可能不錯。試看清人華廣生編的民歌集《白雪遺昔》裏有一首描寫吸“鴉片煙”的歌說:“癮來了鼻子眼淚往下蓋,叫人好難挨。

这里出现了两种说法,一种是庚辰本的“好爽快”,一种是程乙本的“好辣”。再看我的两本,人民文学出版社是“好辣”,符合底本程乙本,而岳麓书社的为“好爽”,和两种说法都不一样。

因为岳麓书社的底本是甲戌本,可能不同于庚辰本,所以我就去搜了一下甲戌本。

《红楼梦》现存的版本非常之多,公认比较权威的有三个脂本:甲戌、乙卯、庚辰,这三本都带脂批,其中甲戌本现存最早。因此本第一回独有“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一句话,故称之为“甲戌本”。但甲戌本只有十六回,包括一至八回、十三至十六、二十五至二十八。并且甲戌本在第一回有一段“凡例”是其他任何版本都没有的。

 

凡例

紅樓夢旨義 是書題名極[多一曰紅樓]

夢是總其全部之名也 又曰風月寶[鑑 是]

戒妄動風月之情 又曰石頭記 是自譬石

頭所記之事也 此三名則書中曾已點睛

矣 如寶玉做夢 夢中有曲名曰紅樓夢十

二支 此則紅樓夢之點睛 又如賈瑞病 跛

道人持一鏡來 上面即鏨風月寶鑑四字

此則風月寶鑑之點睛 又如道人親眼見

石上大書一篇故事 則係石頭所記之往

來 此則石頭記之點睛處 然此書又名曰

 

金陵十二釵 審其名則必係金陵十二女

子也 然通部細搜檢去 上中下女子豈止

十二人哉 若云其中自有十二個 則又未

嘗指明白係某某 極[及]至紅樓夢一回中亦

曾翻出金陵十二釵之簿籍又有十二支曲可考

書中凡寫長安 在文人筆墨之間則從古

之稱 凡愚夫婦兒女子家常口角則曰中

京 是不欲着跡于方向也 蓋天子之邦 亦

當以中為尊 特避其東南西北四字樣也

此書只是着意於閨中 故敘閨中之事切

略涉於外事者則簡 不得謂其不均也

 

此書不敢干涉朝廷 凡有不得不用朝政

者只畧用一筆帶出 蓋實不敢以寫兒女

之筆墨唐突朝廷之上也 又不得謂其不

看完各个版本的区别,再回头看岳麓书社出版的脂评本,已经整理的乱七八糟了。首先既是以甲戌本作底本,就应该把“凡例”这段独有的加上,第一回不但没有,反而连“此开卷第一回也”这一大段也没有,不明白为什么。再者,鼻烟这一回是第五十二回,甲戌本没有,岳麓书社应该是补的庚辰本,可这个庚辰本与周老先生的庚辰本原本不同之处也是很多。比如“好爽快”改成“好爽”,或许校正工作没做好,但其他有出入的地方还是很多的,大家可仔细对比。

起因是我看到第五十二回“俏平儿情掩虾须镯,勇晴雯病补金雀裘”,其间晴雯生病,宝玉给他闻了一个“汪恰”洋烟 。我很是好奇这个“汪恰”洋烟到底是什么烟,然后便去网上搜。还真让我搜到了一篇写得极好极好的文章,查了一下作者是周策纵老先生。老先生生前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东方语言系和历史系终身教授,更是国际上极具著名的红学家和历史学家。这篇《“汪恰”洋烟考》我会在文末附上原文,感兴趣的同学一定要读一读。

也正是在看这篇文章时我发现我手里的书出现了一些问题,并不是很原始的版本。后来的校订者为了不影响阅读做了太多功课,导致不少版本混杂在同一本里,反而失去了原先的样貌。我举个例子。

下面这一段摘录自周老先生原文:

現在且據過錄庚辰(乾隆二十五年,一七六○)本《脂硯齋重評石頭記》,摘錄這段原文如下:

    晴雯服了藥,至晚間又服二和。夜間雖有些汗,還未見效,仍是發燒頭疼,鼻塞聾重。次日,王太醫又來診\視,另加減湯劑。雖然稍減了燒,仍是頭疼。寶玉使命麝月:“取鼻煙來,給他嗅些,痛打幾個嚏噴,就通了關竅。”麝月果真去取了一個金廂[鑲]雙扣金星玻璃的[一個]扁盒來,遞與寶玉。寶玉便揭翻盒扇,裏面有西洋琺瑯的黃髮赤身女子,兩肋又有肉翅;盒袭面盛着些真正“汪恰”洋煙。晴雯只顧看畫兒。寶玉道:“嗅些罷!走了氣就不好了。”晴雯聽說,忙用指甲挑了些嗅入鼻中,不怎樣,便又多多挑了些嗅入。忽覺鼻中一股酸辣,透入囟門,接連打了五六個嚏噴,眼淚鼻涕登時齊流。晴雯忙收了盒子,笑道:“了不得,好爽快!拿紙來。”早有小丫頭子遞過一搭子細紙,晴雯便一張一張的拿來醒鼻子。寶玉笑問:“如何?”晴雯笑道:“果覺通快些,只是太陽還疼。”

這襄過錄庚辰脂批本在“汪恰洋煙”下有雙行墨批道:“汪恰,西洋一等寶煙也。”這明明表示脂本的批注人還知道“汪恰”乃是西洋一種最好的鼻煙的名稱。可是,到了程偉元和高鹗時,就不明就里了。《乾隆抄本百二十回紅樓夢稿》就在原抄本的“真正的(的字多出)汪恰洋煙”這句中把“汪恰,)二字用墨筆塗去,又在。的”字上加寫“上等”二字。後來流行的程甲本也都印作“真正上等洋煙”。稍後的木活字程乙本也是如此。而一九一一年有正書局石印的戚蓼生序本,更把前文“取鼻煙來”改成了“取平安散”,把“真正汪恰洋煙”改成了“秘製平安散”。

 

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本原文是:

晴雯服了药,至晚间又服二和。夜间虽有些汗,还未见效,仍是发烧头疼,鼻塞声重。次日,王太医又来诊视,另加减汤剂。虽然稍减了些烧,仍是头疼。宝玉便命麝月取鼻烟来给他嗅些,痛打几个嚏喷就通快了。麝月果真去取了一个金镶双扣金星玻璃的一个扁盒来,递与宝玉。宝玉便揭翻盒扇,里面有西洋珐琅的黄发赤身女子,两肋又有肉翅。里面盛着些真正“汪恰”洋烟。晴雯只顾看画儿。宝玉道:“嗅些,走了气就不好了。”晴雯听说,忙用指甲挑了些嗅入鼻中,不见怎样,便又多多挑了些嗅入。忽觉鼻中一股酸辣透入囟门,接连打了五六个嚏喷,眼泪鼻涕登时齐流。晴雯忙收了盒子,笑道:“了不得,好辣!快拿纸来。”早有小丫头子递过一搭子细纸,晴雯便一张一张的拿来醒鼻子。宝玉笑问如何,晴雯笑道:“果觉通快些,只是太阳还疼。”

 

岳麓书社的《脂砚斋批评本》原文是:

晴雯服了药。至晚间,又服二和。夜间虽有些汗,还未见效,仍是发烧、头疼,鼻塞声重。

次日,王太医又来诊视,另加减汤剂。虽然稍减了烧,仍是头疼。宝玉便命麝月取鼻烟来,“给他嗅些,痛打几个嚏喷就通了关窍。”麝月果真去取了一个金厢双扣金星玻璃的一个扁盒来,递与宝玉。宝玉便揭开盒盖,里面有西洋珐琅的黄发赤身女子,两肋又有肉翅。盒里面盛着些真正汪恰洋烟。晴雯只顾看画儿。宝玉道:“嗅些罢!,走了气,就不好了。”晴雯听说,忙用指甲挑了些嗅入鼻中,不怎样;便又多多挑了些嗅入,忽觉鼻中一股酸辣透入脑门,接连打了五六个嚏喷,眼泪、鼻涕登时齐流。晴雯忙收了盒子,笑道:“了不得,好爽!快拿纸来。”早有小丫头子递过一搭子细纸。晴雯便一张一张的拿来醒鼻子,宝玉笑问:“如何?”晴雯笑道:“果觉通快些,只是太阳还疼。”

 

我简单总结一下,关于“汪恰”洋烟,庚辰本的写法是:真正“汪恰”洋烟,而程乙本为:真正上等洋烟。明显人民文学出版社并非原本程乙本,已经作了改动。岳麓书社的版本是真正汪恰洋烟,没有引号。

 

第二点有出入的地方在晴雯说的那句“好辣”,先引一段周老先生原文:

曹雪芹接下去說,晴雯笑道:“了不得,好爽快!拿紙來。”乾隆百二十回抄本作:“了不得,好辣!快拿紙來。”程甲、乙本都和這相同,只是沒有“好”字,其實“辣”字和上文重複,脂批本的“好爽快”可能不錯。試看清人華廣生編的民歌集《白雪遺昔》裏有一首描寫吸“鴉片煙”的歌說:“癮來了鼻子眼淚往下蓋,叫人好難挨。

这里出现了两种说法,一种是庚辰本的“好爽快”,一种是程乙本的“好辣”。再看我的两本,人民文学出版社是“好辣”,符合底本程乙本,而岳麓书社的为“好爽”,和两种说法都不一样。

因为岳麓书社的底本是甲戌本,可能不同于庚辰本,所以我就去搜了一下甲戌本。

《红楼梦》现存的版本非常之多,公认比较权威的有三个脂本:甲戌、乙卯、庚辰,这三本都带脂批,其中甲戌本现存最早。因此本第一回独有“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一句话,故称之为“甲戌本”。但甲戌本只有十六回,包括一至八回、十三至十六、二十五至二十八。并且甲戌本在第一回有一段“凡例”是其他任何版本都没有的。

 

凡例

紅樓夢旨義 是書題名極[多一曰紅樓]

夢是總其全部之名也 又曰風月寶[鑑 是]

戒妄動風月之情 又曰石頭記 是自譬石

頭所記之事也 此三名則書中曾已點睛

矣 如寶玉做夢 夢中有曲名曰紅樓夢十

二支 此則紅樓夢之點睛 又如賈瑞病 跛

道人持一鏡來 上面即鏨風月寶鑑四字

此則風月寶鑑之點睛 又如道人親眼見

石上大書一篇故事 則係石頭所記之往

來 此則石頭記之點睛處 然此書又名曰

 

金陵十二釵 審其名則必係金陵十二女

子也 然通部細搜檢去 上中下女子豈止

十二人哉 若云其中自有十二個 則又未

嘗指明白係某某 極[及]至紅樓夢一回中亦

曾翻出金陵十二釵之簿籍又有十二支曲可考

書中凡寫長安 在文人筆墨之間則從古

之稱 凡愚夫婦兒女子家常口角則曰中

京 是不欲着跡于方向也 蓋天子之邦 亦

當以中為尊 特避其東南西北四字樣也

此書只是着意於閨中 故敘閨中之事切

略涉於外事者則簡 不得謂其不均也

 

此書不敢干涉朝廷 凡有不得不用朝政

者只畧用一筆帶出 蓋實不敢以寫兒女

之筆墨唐突朝廷之上也 又不得謂其不

看完各个版本的区别,再回头看岳麓书社出版的脂评本,已经整理的乱七八糟了。首先既是以甲戌本作底本,就应该把“凡例”这段独有的加上,第一回不但没有,反而连“此开卷第一回也”这一大段也没有,不明白为什么。再者,鼻烟这一回是第五十二回,甲戌本没有,岳麓书社应该是补的庚辰本,可这个庚辰本与周老先生的庚辰本原本不同之处也是很多。比如“好爽快”改成“好爽”,或许校正工作没做好,但其他有出入的地方还是很多的,大家可仔细对比。

a668a31b5d6ca6b0c65acd3.jpg

最后一个有出入的是下面这个细节。我还是先引周老先生的文章:

上面所举这些鼻烟盒,与曹雪芹所描写的那只虽然有许多类似之处,但并不全同。这些人像都昼在盒子的外面,而曹雪芹所描写的“画儿”,应该是在盒扇的里面。所以他说:“宝玉便揭翻盒扇,里面有西洋珐琅的黄发赤身女子,两肋又有肉翅。”盒扇内面有“书儿”,这在当时颇常见。曹雪芹这里用“盒扇”二字,也是非常写实的,因为盒盖一侧与盒相连有韩轴,盒盖可揭翻打开,所以说是“盒扇”。到高鹗修改时,不知底细,因此把“揭翻盒扇”涂改成“揭开盒盖”,又把“双扣”的“扣”字也涂抹掉,便成了“金镶双金星”这点所有干隆百二十回抄本,程甲、乙本,及戚序本都犯了这错误。最可怪的是,连过录庚辰脂批本也涂去“翻”字改成“开”字,涂去“扇”字改成“盖”字,把“里面”改成“看上面”。大概到高鹗前后,中国人自制的鼻烟瓶已更普遍,西洋有盒扇的扁盒,以及“汪恰”这种鼻烟名目,许多人都已不大明白了。

这段分析的是关于盒扇。根据当年鼻烟盒的样子“揭翻盒扇”仿佛最为恰当,程乙本写成了“揭开盒盖”。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为“揭翻盒扇”,已经作了改动。岳麓出版社的成了“揭开盒盖”,同程乙本。

总结看来,人民文学出版社虽是以程乙本为底本,但加了后来许多学者的考究工作。很多有争议的地方都作了改动,从故事完整度上来说更细致,比较适合只追求故事的读者,但不适合已经读过很多遍想要追究版本的读者。至于岳麓出版社这本《脂砚斋批评本》,太过杂乱, 没有自己的立场,根本不值得买。

很多人或许觉得一个小小的“汪恰”洋烟并不影响剧情,没必要太刨根究底。但细究下来却因小小一处改动失了当年的风貌,甚至可能一些人物也会因版本不同产生不同的性格。我之前听白先勇先生的讲座,他是比较推崇程乙本的,在说到尤三姐和秦钟这两个人物时,他说程乙本和庚辰本全然不同,程乙本更能说得通。当然大部分学者还是比较推崇庚辰本,比如今天说到的周策纵老先生。所以如果对红楼梦感兴趣的,还是要纠结一下版本,再来谈具体细节。

 

附《紅樓夢》“汪恰洋煙”考

《紅樓夢》記述西洋的物品很多,粗略統計,大約總在三十種以上,幾乎都已經考證明白,剩下只有兩件,大家還不知道究竟是什麼。這兩件都出現在第五十二回“勇晴雯病補雀金裘”那一節襄。一件是“西洋貼頭疼的膏子藥叫作依弗哪”的,周汝昌先生在《紅樓夢新證》一書中說,“其原文已有人考出。”可是他並未把原文舉出來,似乎不大可靠。另外一件便是這兒要討論的,據說可以醫治“發燒頭疼,鼻塞聲重”的“汪恰洋煙”。現在且據過錄庚辰(乾隆二十五年,一七六○)本《脂硯齋重評石頭記》,摘錄這段原文如下:

    晴雯服了藥,至晚間又服二和。夜間雖有些汗,還未見效,仍是發燒頭疼,鼻塞聾重。次日,王太醫又來診\視,另加減湯劑。雖然稍減了燒,仍是頭疼。寶玉使命麝月:“取鼻煙來,給他嗅些,痛打幾個嚏噴,就通了關竅。”麝月果真去取了一個金廂[鑲]雙扣金星玻璃的[一個]扁盒來,遞與寶玉。寶玉便揭翻盒扇,裏面有西洋琺瑯的黃髮赤身女子,兩肋又有肉翅;盒袭面盛着些真正“汪恰”洋煙。晴雯只顧看畫兒。寶玉道:“嗅些罷!走了氣就不好了。”晴雯聽說,忙用指甲挑了些嗅入鼻中,不怎樣,便又多多挑了些嗅入。忽覺鼻中一股酸辣,透入囟門,接連打了五六個嚏噴,眼淚鼻涕登時齊流。晴雯忙收了盒子,笑道:“了不得,好爽快!拿紙來。”早有小丫頭子遞過一搭子細紙,晴雯便一張一張的拿來醒鼻子。寶玉笑問:“如何?”晴雯笑道:“果覺通快些,只是太陽還疼。”

這襄過錄庚辰脂批本在“汪恰洋煙”下有雙行墨批道:“汪恰,西洋一等寶煙也。”這明明表示脂本的批注人還知道“汪恰”乃是西洋一種最好的鼻煙的名稱。可是,到了程偉元和高鹗時,就不明就里了。《乾隆抄本百二十回紅樓夢稿》就在原抄本的“真正的(的字多出)汪恰洋煙”這句中把“汪恰,)二字用墨筆塗去,又在。的”字上加寫“上等”二字。後來流行的程甲本也都印作“真正上等洋煙”。稍後的木活字程乙本也是如此。而一九一一年有正書局石印的戚蓼生序本,更把前文“取鼻煙來”改成了“取平安散”,把“真正汪恰洋煙”改成了“秘製平安散”。

    近代研究《紅樓夢》的專家,對“汪恰”一詞也未能了解。吳世昌先生在他的牛津大學出版的英文大著《紅樓夢採源》(On the Red Chamber Dream)一書里說:“假如有人能認出‘汪恰’是什么商標或公司的名稱,那將多麼有趣。”(頁三五五,註二)伊藤漱平先生在他的《紅樓夢》日文譯本裏,對“汪恰”二字註說:“原語不詳。”方豪先生對《紅樓夢》裹所記西洋物品考訂至為精詳,但也沒有把“汪恰”一名考查出來。法文本譯者李治華先生也說未能考出。

    本來如果把十八世紀歐美經營鼻煙的公司查考一下,也未嘗不可找到一些和“汪恰”音近的名號。例如姜生女士(Harriet Johnson)所列舉的十八世紀經營鼻煙盒的商人之中,就有一家名叫 Maximilian Vachette。但這只是鼻煙盒的經紀商。而《紅樓夢》裹所說的却是西洋的一等寶煙。

    煙草即“淡巴菰”(tobacco)的使用,實際上大約是從新大陞的美洲印第安人開始。固然,二千五百年前的希臘史家希羅多德(Herodotus)即曾記載塞西晏族(Scythian Tribe)人嘗把樹葉投擲於火中,圍着火吸煙氣而入醉。別的古代人也有類似的習俗。埃及和美洲馬雅(Maya)的古代建築物上往往石刻有吸煙管的人像。但這些都未證明所吸用的即是淡巴菰。一四九二年十月十二日哥倫布第一次到新大陸時,見到西印度羣島中聖薩爾瓦多島(San Salvado)上的印第安人吸煙捲,才是西洋人知道有淡巴菰之始。次年他第二次到新大陸時,發現西印度羣島中的浮貞(貞女)羣島(The Virgin Islands),他給它取名Las Virgenes以紀念英國基督徒女殉道者聖歐蘇娜(Saint Ursula)和她所領導的貞女們。據古代傳說她帶領一批貞女到羅馬去朝聖,結果和一萬一千貞女同時在公元二三八年(一說二八三或四五一)被匈奴人所殺.浮貞羣島出產的煙草很有名。我於一九七○年曾到此地一遊,到處還可見到生產淡巴菰的遺跡和現况。大家知道,從十六世紀初年起,西班牙、荷蘭、葡萄牙、法、英等國紛紛從美洲運\入淡巴菰。十七世紀時鼻煙也普適從美洲傳到歐洲。十八世紀上半期,即曹雪芹的時代,更已傳遍世界許多國家。在十六世紀末期,煙草和鼻煙在歐洲的經營幾乎全操縱在西班牙人手裏,因為他們擁有西印度羣島和南美洲的淡巴菰優良出產地。在一五九九年,一磅重的沒有滲假的上等西班牙淡巴菰值英國錢四磅半,等於一九三八年時的美金一百二十元。近四十年來美金貶值,恐怕已等於現在的一千元了。鼻煙當然更貴。(參看George Arents,Early Literature of Tobacco,1938)英國當時無法和西班牙競爭,因為她在北美的殖民地所產的煙料質量較差。當一五八四年時,英國有名的雷利爵士(Sir Walter Raleigh,1552?--1618)率領商船到北美洲,給所到的地方命名為浮貞尼亞(Virginia),也是意在紀念他的“貞后”(The Virgin Queen)伊麗莎白女皇。這或許不是毫未受到浮貞羣島命名的影響罷。他替女皇帶回了一些浮貞尼亞印第安人所種的煙草,並大施宣揚。可是這裏的煙草,學名Nicotiana rustica,枝葉較矮小,此不上西班牙所控制的西印度羣島和南美洲的煙草枝葉壯茂,和氣味強烈。這後一種學名叫做Nicotiana  Tabacum。後來英國殖民者納爾夫(John  Ralfe,1585—1622)在一六一二年左右,大約經過雷利的建議,從西印度羣島運\入那較好的煙種移植。到了次年,浮貞尼亞就把這新出產的淡巴菰二千三百磅,運\銷倫敦,大受歡迎。不久以後,浮貞尼亞的煙草和鼻煙,就成為上等寶煙,最受歐洲貴族和皇室的珍視。一六一九年英國在浮貞尼亞種煙草的人,從英國買了九十個少女去做妻子,每一少女的身價是一百二十磅淡巴菰。一七五九年,也就是曹雪芹去世的前四、五年,後來成為美國首任總統的華盛頓,正是浮貞尼亞的煙草種植者,就在這年他運\銷了五十大桶(hogsheads)淡巴菰到英國去。浮貞尼亞成為主要的煙草和鼻煙出產地,品質也特別有名,因此,“浮貞尼亞”(Virginia)一詞就成為當地所產“淡巴菰”Virginian tobacco的專名。(參看A.E.Hamilton,This Smoking World,New York,1927,XIII,198—21O)

    由於上面這種事實,我相信“汪恰洋烟”一定是Virginia或 Virgin的譯音。由于康熙時代(一六六二——一七二二)西人來華者,尤其是西洋傳教士與清廷有往來者,以法國人最多,恐怕“汪恰”更可能是法文Vierge的譯音。我們知道,從明清以來,西洋名字對音譯成中文時,往往把原來的輕唇音(唇齒音labio--dental)變成了重唇音(雙唇音bilabial)。也就是說,V的聲母可以變成w的聲母。本來可譯作“浮”或“乏”的,却譯成了“汪”。例如耶穌會會士法人Joannes Valat(1599--1696)的中文名字便叫做“汪儒望”。據方豪先生所引天主教教會出版的《熙朝定案》記載,康熙皇帝在二十三年十一月三日(一六八四年十二月八日)首次南巡駕到南京,汪儒望和另一會士即曾見駕,貢方物四種,康熙退回他們三種,只收了“西蠟”。西蠟就是Snuff的音譯,即是鼻煙。有時也譯作“士那”,“士那富”,或“士那補”。劉聲木編輯的《鼻煙叢刻》記載頗詳。我頗懷疑“汪恰”之名或者就是汪儒望或他的中國朋友依他自譯其姓之例所譯,這當然已無法證明。此外,曾於一七六七年替乾隆皇帝修理過鐘錶的法國司鐸J.Matthaeus de Ventavon中文名字也譯作“汪達洪”。其他變輕唇音為重唇音的例子還很多,如湯若望之以von作“望”,乾隆時在意大利留學的中國人王英把他的姓譯作Van,即如過錄庚辰抄本《石頭記》第六十三回所提到的法國金星玻璃“溫都里納”,無論是指aven turine或vitrine都是把yen或Vi的音譯作“溫”。就是現代漢語中的外來詞,也有不少類似的情形,凡士林(vaseline)也叫“華攝林”,提琴(violin)也有譯成“外奥林”的。至於舌面中音(palatal)不送氣(unaspirated)改成送氣聲(aspirated)的例子也很多,如George常譯成“喬治”,engine譯為“引擎”,angel譯為“安琪兒”,giraffe譯為“其拉夫”,不勝枚舉。因此把“貞”或“吉”的昔譯成“恰”,也不足為怪。

    鼻煙在美洲及傳入歐洲的初期,本來主要是認為可醫病,消遣還是次要用處。美洲印第安人使用淡巴菰至少已兩千年,或甚至在史前期便已使用。他們相信淡巴菰可以治傷風、頭痛和許多其他的病症,也常用煙葉汁洒進敵人的眼睛里,作為不流血的武器。後來歐洲人更把淡巴菰當成可醫百病的萬靈藥,有人曾列舉出了一百多種病。寶玉拿鼻煙去醫晴雯的發燒頭疼、鼻塞聲重,是完全根據當時西洋的習俗信仰,並非虛構。這可看出曹雪芹在這方面的實際常識或經驗。晴雯“用指甲挑了些嗅入鼻中”,這種用指甲挑嗅,也是當時西洋最常用的嗅鼻煙的方法。鼻煙傳到中國後,多改用鼻煙瓶裝盛,纔常用小匙挑嗅。曹雪芹本人很可能有嗅過鼻煙的經驗,你看他描寫晴雯:“忽覺鼻中一股酸辣,透入囟門,接連打了五六個嚏噴,眼淚鼻涕登時齊流。”多麼貼切生動!早期西洋描寫鼻願效果的文學,往往用鼻煙的口吻說:“我會使全世界發抖。”也很有趣。曹雪芹接下去說,晴雯笑道:“了不得,好爽快!拿紙來。”乾隆百二十回抄本作:“了不得,好辣!快拿紙來。”程甲、乙本都和這相同,只是沒有“好”字,其實“辣”字和上文重複,脂批本的“好爽快”可能不錯。試看清人華廣生編的民歌集《白雪遺昔》裏有一首描寫吸“鴉片煙”的歌說:“癮來了鼻子眼淚往下蓋,叫人好難挨。沒奈何,把那心愛的東西拿了去賣,忙把燈來開。過了一刻,他的身子爽快,又過這一災。”這情况固然不同,但酸辣引起噴嚏多次,流出眼淚鼻涕後,說是“好爽快”,也並非不自然。這裏說拿絀紙醒鼻子,也是很值得注意的習慣。踐存訓先生嘗研究紙在中國的用處,這也可值得他引用作一個好例子。

    曹雪芹的時代是鼻煙在西洋和中國最時興的時代。乾隆以後這習俗便逐漸減退,戚蓼生序本把鼻煙改成“平安散”,大約是由於後者這時已此較流行通俗之故。方豪先生在他那篇《從〈紅樓夢〉所記西洋物品考故事的背景》一文里,引到李騰嶽先生發表在《臺灣醫學會雜誌》(一九四二年六月)一篇曰文論文《紅樓夢醫事》。李先生解釋“平安散”是“從西洋輸進來的,刺激鼻粘膜,使之引起噴嚏的家庭藥的借稱。”並認為即國藥中的“通關散”和“通頂散”;因為“通頂散”已見於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所以他說:“可為明朝時代中國已有此藥的證據。”我手頭無李氏原文,不知他是否還有別的論證。但“平安散”已見於明朝萬曆時王肯堂所著《證治準繩》一書中,此書作於一五九七舆一五九八年間。《本草綱目》雖在一五九三年已著成,可是這年李時珍正忽然去世,他這書要等他兒子後來獻給朝廷時才出版,發表可能較王書著成為晚。王書中說“平安散”的功用在治妊娠士氣喘息,大便不通,嘔吐不食,腹脅脹痛,是中药,而且要煎服。似乎與戚本《紅樓夢》中所說的不同。不過也不能說不會改製成丸散或粉末。“通關散”和“通頂散”也皆見於《證治準繩》等書中,雖是研作粉末吹入鼻中以助噴嚏之用,却無“平安散”之名。清代驗方中有“平安萬應丸”,功用可“治百病”,雖通常只作丸藥服,但也可研末吹入鼻內,使病者蘇醒。。平安散”與此相同也有可能。我在寇地司(Mattoon M.Curtis)所著《鼻煙與鼻煙盒的故事》(The Story of Snuff and Snuff Boxes,New York:Liveright,1935)一書里找到一種刻有“平安散”字樣的銀質鼻煙瓶照片,瓶塞也是銀質,上面帶着銀匙,與别的三隻鼻煙瓶連鎖在一起。據寇氏說,這些瓶子本來都是盛藥用的,後來用作鼻煙瓶。如果這說法可靠,那末戚本所謂“平安散”也就可能仍指鼻煙,至少是指類似的醒鼻子的藥。這其他三隻銀瓶上刻的藥名是:“紅灵(靈?)丹”、“沙藥丸”、“臥龍丹”。前二者無考。惟舊傳丹方有“臥龍丹”,治中風及痧症,粉末装在瓶中,吹入鼻內,引起噴嚏即愈云云。並且暑天抹在鼻孔上,可辟惡氣。“平安散”可與此比照看,或者是類似的東西。

    這裏不妨附帶談一談《紅樓夢》裹所描寫的那隻鼻煙盒。用鼻煙的風俗雖然現在已煙消雲散,但鼻煙盒和鼻煙瓶却還是人們十分珍重的美術品,近代中外的美術館和個人紛紛收集。曹雪芹所描寫的“金鑲雙扣金星玻璃的扁盒”,在現存的鼻煙盒收藏品中,還可看到這種一部分類似的形制。紐約市區美術館(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藏有一個血玉髓質的扁形長方鼻煙盒,正是金鑲(mounted in gold),並且嵌有琺瑯和金鋼鑽的星粒(set with emerald and diamonds)。盒上也有“西洋琺瑯的黃髮赤身女子”。而且這個扁盒也是十八世紀上半期的產品,正是曹雪芹的時代。與這頗近似的另一個扁盒,見於羅騰雷恰等所著《金質鼻煙盒史》(Richard and Martin Norton,A History of Gold Snuff Boxes,London,1938)。這上面有好幾個黄髮赤身、兩肋有肉翅的人像,不過這小人像應該是戀神邱此德;而且這盒子是一七六三年巴黎的出品,已是曹雪芹死的那一年前後了。寇地司曾記載一隻意大利的扁盒,製成於一七五九年以前,與曹雪芹時代相同,上面也有黄髮赤身女子和肉翅的形狀。

上面所舉這些鼻煙盒,與曹雪芹所描寫的那隻雖然有許多類似之處,但並不全同。這些人像都晝在盒子的外面,而曹雪芹所描寫的“畫兒”,應該是在盒扇的裏面。所以他說:“寶玉便揭翻盒扇,裏面有西洋琺瑯的黄髮赤身女子,兩肋又有肉翅。”盒扇內面有“書兒”,這在當時頗常見。曹雪芹這里用“盒扇”二字,也是非常寫實的,因為盒蓋一側與盒相連有韓軸,盒蓋可揭翻打開,所以說是“盒扇”。到高鹗修改時,不知底細,因此把“揭翻盒扇”塗改成“揭開盒蓋”,又把“雙扣”的“扣”字也塗抹掉,便成了“金鑲雙金星”這點所有乾隆百二十回抄本,程甲、乙本,及戚序本都犯了這錯誤。最可怪的是,連過錄庚辰脂批本也塗去“翻”字改成“開”字,塗去“扇”字改成“蓋”字,把“裏面”改成“看上面”。大概到高鹗前後,中國人自製的鼻煙瓶已更普遍,西洋有盒扇的扁盒,以及“汪恰”這種鼻煙名目,許多人都已不大明白了。

君君提示:你也可以写原创长文章,点此查看详情 >>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本人和北美省钱快报共同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长文章仅代表作者看法,如有更多内容分享或是对文中观点有不同见解,省钱快报欢迎您的投稿。

1565 1 0 0
 

扫码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