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人家亲手制作的毛猴与她的故事

一位老人家亲手制作的毛猴与她的故事

hyperyinin
hyperyinin
131 浏览

20多年前,我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参观一展览,突然看到一群群惟妙惟肖的小毛猴在玩耍。喜欢极了,总想多看一眼,可参观的人络绎不绝,不允许我驻足。只听到讲解员介绍是用玉兰花骨朵和蝉蜕做的。

从此,毛猴的形象就藏在我心中。每年到玉兰花开前,我站在树下,就想:哎呀!怎么能搞到几个花骨朵?一年年过去了,走到哪儿我都不敢随便去采摘。

前不久,我和老伴路遇一辆汽车把玉兰花树撞断。老伴随手采下几枝,回家插在花瓶里水养。能不能做个毛猴呢?我心里没把握,也没敢说用处。当夜,我躺在床上左思右想,心血来潮,赶快给在农村的弟弟发微信,让他火速寄蝉蜕来。材料齐备,如何下手?我从资料上了解到,用蝉蜕的头做猴头,前爪做猴腿,后腿做猴的两胳膊,用胶水粘上即可。说起来简单,真要动手时,可不容易了。由于气候寒冷,花骨朵还没长成,掐头去尾也不到两厘米长。这是个考验耐性的细活。剪蝉蜕的头时要专心致志,否则就会碰掉眼睛。粘毛猴的腿时,轻拿慢放,一丝不苟。那一刻,我的心是那样的平静、舒坦。

我的第一件作品是“中国赴土耳其救援队”,猴们拿着工具,扛着旗帜出发。

第二件作品是一群小猴在演出前,等着春晚剧组给发盒饭。

第三件作品是四个猴过独木桥。

试验品做得不怎么样,可我按捺不住心头的喜悦,当天晚上就发到朋友圈,得到大家的认可。

兴趣越来越浓,我又找了个扣子当碾盘,小珠子当石磙,做了两猴推碾子,回忆一下我少儿时期在农村的生活。当时,家里穷,没喂牲口,我和两个弟弟轮流推谷子。七八岁的大弟弟特别懂事,每次轮到我,他总是找各种借口让我少干点活儿。

后来又用瓶子盖当桌子,小珠子当凳子做个“哥俩下棋”。

这些试验品虽然都不太精致,小动物不够可爱,颜色不鲜,腿站不起来,道具不抢眼,故事情节更谈不上,但起码了结了我多年的心愿,不留遗憾。

朋友告诉我,毛猴是北京民间传统手工艺。我赶快查了资料。相传清朝同治年间,北京宣武门外,骡马市大街有个“南庆仁堂”中药铺。有一天,店里的小伙计不知怎么得罪了账房先生,挨了一顿骂。小伙计怕丢饭碗,只好忍气吞声。晚上,独自一人在柜台上摆弄中药材蝉蜕、辛夷、白芨(有粘性的草药)、木通(做毛猴斗笠)解闷,粘了个尖嘴猴腮的账房先生解解心中之气。师兄们看到后都说真像。后来就演变成了商机,药铺把辛夷、蝉蜕、白芨、木通几位药,单独包装成“猴料”出售,供家长给孩子们做毛猴玩。久而久之便成了京城逢年过节的传统。

太有意思了,这让我了解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长了知识,增强了自信,活跃了我的退休生活,陶冶了情操,防止懒惰情绪,也为我做的手工艺品,增添了新花样。

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我则是活到老玩到老。10岁,学苗云绣花;上小学时,我从竹子扫把上折粗、细两根棍,在细竹棍的头上,绑个沾水笔尖,粗棍儿当笔帽,用来写作业;上山掰棵野酸枣枝,插上无数爆米花,染上粉红色,远看特像春天的梅花;用六个鸡蛋壳做个白胖娃娃成了我的童趣。在职时,没时间玩。退休生活丰富多彩,一生有点爱好更开心。除了干点正事外,做的手工艺品,全部送人分享。真感到时间不够用。

                       作者:刘振敏

此文章转发与微信朋友圈,作者是好友的母亲,下面有链接,喜欢的小伙伴可以一起转发哦,谢谢

https://mp.weixin.qq.com/s/M0si6LUbJ5xgnpwFaQwFrQ

君君提示:你也可以写原创长文章,点此查看详情 >>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本人和北美省钱快报共同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长文章仅代表作者看法,如有更多内容分享或是对文中观点有不同见解,省钱快报欢迎您的投稿。

131 0 0 0
 
hyperyinin
hyperyinin 2
  • 长文章

  • 笔记

  • 粉丝

扫码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