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上半年度阅读清单

2022上半年度阅读清单

伯格快
伯格快
1063 浏览

每年年底集中写书评真得太累了,所以我今年打算分两部分。闲话少叙,直接开始。

 

1,Anxious People

    By Fredrik Backman

   中文译名《焦虑的人》

 

不知道有没有喜欢《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和《外婆的道歉信》的小伙伴,对啦,这本《焦虑的人》也是出自同一作家之笔。来自瑞典的Fredrik Backman,笔触有着北欧淡淡的冷幽默,同时又不乏温情,我非常非常爱,总是看得一会哭一会笑的。

《Anxious People》的故事要从桥上的一个男人和桥边的一栋公寓讲起。十年前,一个男人从桥上跳了下去。十年后,一个银行抢劫犯走投无路之际,拿着枪误入了一栋公寓。当时房产中介正带着几个客户看房子,就这样,一次银行抢劫变成了人质劫持。

十年前自杀的男人和这次人质劫持并没多少直接联系,但他临死前遇见了一个男孩。男孩拼尽全力想把他从绝望中拉上来,可惜失败了,这也成了男孩多年的心病。之后他立志做一名警察,解救无助的人,而这起十年后的人质劫持案的负责便是他。

男孩的妈妈曾经说过,太善良的人不适合当警察。但他不这么觉得,他想救人,任何人,包括银行抢劫犯。在成功解救出所有人质后,他突然听到屋内一声枪响,疾步冲进去,可惜眼前却是一滩鲜血。。。

《Anxious People》其实是讲了几个傻瓜的故事。无论是银行抢劫犯、警察、买房子的情侣等等,每个人的生活都焦头烂额,但每个人都没有辜负时光,温柔地爱着。作者用悬疑的外壳包裹着好柔软的“內馅”——孤独有时候很坚固,你很努力,却怎么也逃不出这座城堡;但孤独最怕关心,有时候只是一个拥抱,有时候是碎碎念的长谈,也有时候只是分享一顿披萨。我很喜欢书里那句You probably have someone in your life whom you’d do something stupid for。看完非常感动,所有的忧伤都被融化、蒸发不见了。

 

2,尤利西斯

作者 乔伊斯

 

啊天哪,我真得不知道该写点什么,我只能说我翻完了吧。我也只敢用“翻”,连“读”都算不上,因为我根本不知道自己在看什么。即便如此,翻完那天,整个人还是极度疲惫,累到想哭。

《尤利西斯》的中文译本有千页之多,备注和译者序等等都是单独成册的,并不在这一千多页之中。而这么厚的书其实只讲了一个人一天的生活,即1904年6月16号。主人公在这一天的十八个小时内吃早餐、上厕所,出门参加朋友的葬礼,去报社、博物馆,吃饭、去酒吧,傍晚海边散步,去医院探望一个产妇,深夜去妓院和酒吧,之后回家睡觉。就这样,如流水账一般,毫无意义,没有任何值得纪念的事情。但作者乔伊斯却写得异常地反人类,极其难懂。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曾谈到过自己阅读《尤利西斯》的体验——

书中没有任何迎合读者的东西,一切都离他而去,只扔下他在后面不停地打哈欠。这本书老是不断地发展下去,绝不停留,它不满足于自己;它尖刻、恶毒,轻蔑一切;它悲伤、绝望、充满辛酸。它玩弄着读者对自己所遭受的毁灭的同情心。

总而言之,挫败感。贯穿我整个阅读过程最深的体验就是这种挫败感。我为自己的无知感到绝望。比如我从未读过荷马史诗,小说题目“尤利西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奥德修斯的拉丁语,而《尤利西斯》的章节和内容也和荷马史诗《奥德赛》平行对应,乔伊斯将主角布卢姆在都柏林街头一日游荡比作奥德修斯的海外十年漂泊,没看过《奥德赛》的我是没办法体会到一些情感上或是剧情上的联结的;我也没有读过莎士比亚的任何一本著作。书中无数次信手拈来莎士比亚的文本,尤其是第九章,通篇都是关于莎士比亚生平和作品的探讨,看得一头雾水;而充斥整本书的哲学、宗教,以及爱尔兰的历史、爱尔兰在二十世纪初的政治局势等等,我也还是不懂。不仅如此,乔伊斯还涉及到了数学、天文、医学、法律、植物学等等。

除却内容上的“杂”,《尤利西斯》的文体也是多变的,每一章的写作手法都不一样。毫不夸张,这应该是世界上最难懂的一本小说了。整个阅读过程中我无处遮掩自己的愚笨,木讷地站在作者面前,任由他尽情嘲弄,毫无还手之力——而这,或许就是我读完《尤利西斯》的感受吧。

 

3,A Woman of No Importance

   By Sonia Purnell

 

讲述二战时期一位传奇女间谍的真实人生。

1906年4月6日,Virginia Hall出生于美国马里兰州的一个上流家庭,父亲是银行家。成年后远赴巴黎学习,在这期间,她熟练掌握六门语言,并想要在返回到美国之后从事外交工作。之后她确实如愿进了外交部,可惜那个年代的女性并不被重视,只做些打字的工作,哪怕是外派,也都是文职。而在外派土耳其时,Virginia打猎意外受伤,一颗子弹划过大腿,造成左腿终生残疾。

时间到了1940年,法国沦陷。Virginia辞去大使馆的工作,毅然去往法国,准备参军。当时法国前线几乎没有女兵,唯一接纳女性的工种是医务兵。Virginia并没有医学急救知识,最后她选择了开救护车。但她并不满足于这份工作,不久就离开了,她想做更有意义的,更实际的。

一次偶然的机会,Virginia经朋友介绍,拿到一个电话号码,说去到伦敦后给这个人打电话,他会给她一份工作。这人叫Nicholas Bodington,他隶属于一个部门——SOE,全称是Special Operations Executive。这是个秘密部门,办公地在贝克街64号(没错,就是福尔摩斯的家)。SOE独立于MI6,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存在,直到1996年才得到王室承认。战时SOE直接对首相丘吉尔负责,主要工作是往德军占领区派送间谍、侦查、破坏等一系列秘密反抗活动。Nicholas Bodington就是SOE组织F Section的负责人,即负责法国,Virginia是他挑中的第一批潜入法国的间谍中的一员。后来证明,也是最优秀的一位,没有之一。

Virginia在敌后共计四年之久,这期间她靠着自己的严谨和智慧,成功在里昂发展了一批下线,获取情报无数,还成功策划了一次大规模的营救行动(当时在法国的英国间谍由于一次失误几乎全员被捕,Virginia成功把被捕同行解救出来并安全送回英国)。其实真实历史中的特工远远不像电视剧那般有主角光环,死亡对他们而言就是一瞬间,Virginia能活下来太不容易了。她曾一度被盖世太保列为头号通缉犯,直到最后迫不得已她才暂时逃离法国。而她的逃离方式更是难以置信,她在十一月的寒冬,翻过比利牛斯雪山,来到西班牙得以活命,别忘了她的一条腿还是残废的。为了不让领路的当地人发现她腿有残疾(通缉令上有描述这个女人有残疾),她一直都是用左手拎行李箱,以箱子的重来掩盖腿脚不便。再之后她加入到美国的OSS情报部门,并再次深入敌后,为诺曼底登陆提供了无数珍贵可靠的情报。总之这是一位让人无比敬佩的女性,如果有喜欢战争史或类似题材的推荐阅读。

可惜的是,二战结束后Virginia在CIA并未得到重用,因为那个年代的人觉得女性情绪不稳定,不适合做情报工作,哪怕Virginia早已证明过自己的能力。

 

4,Our Gang

By Philip Roth

 

菲利普·罗斯是美国上世纪非常有名的一位政治讽刺小说家,他的书很多,我随便买了一本,打算看看对不对脾气。看完发现超级好笑的。

Our Gang中文译名《我们这一帮》,讲述一个叫Tricky Dixon的总统的政治生涯。从人名和封面漫画就能看出是在说尼克松了,放一张对比照,不能说毫无关系,只能说一模一样。

 

再看这个名字,Nixon改成了Dixon,非常直白露骨的脏话了哈哈。然后是Tricky这个名,这是美国很常见的小狗的名字。这些还只是个开头,整本书无处不透露着对这位总统的讽刺和挖苦。比如为未出生的胚胎争取投票权,以表现自己的平权意识(但罗斯如果多活几年,看到如今最高院推翻罗诉韦德案案裁决,都会怪自己想象力不够);出兵荷兰,因为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是“黄色”之都,还有大概在十六世纪的时候,有一波荷兰人非法占领了波士顿(暗讽越战的荒诞);最后Tricky死于除汗腺手术,这是因为选民指出总统在辩论时上嘴唇出汗是撒谎的表现,所以总统决定把汗腺除了,这样就是个完全诚实正直的人了;最后的最后,是Tricky死后在地狱和撒旦竞选第一恶魔。

这本书发表于1972年,当时的尼克松总统正寻求连任。据说他是看过这本书的,很难想象,这得是什么心情。跟这本书比起来,现在网友们抨击川普都算是客气的了。

喜欢这本的可以选择上海译文出版社的译本,他们去年出了一整套菲利普·罗斯的书,装订还挺好看的。

 

5,The Lincoln Highway

By Amor Towles

 

这本是Amor Towles去年十月出的新书。算上这本, Towles一共只有三本著作,但本本精品。第一本《Rules of Civility》发表于2011年,并获得当年的New York Times Bestseller.;第二本《A Gentleman in Moscow》我去年的书单里有推荐,也是精彩到不行。所以当时逛街看到新书海报时,毫不犹豫就买回来了。

这是个发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中部的故事。少管所刑满释放的Emmett在回家之后面临父亲去世、农场破产被银行收走、没有工作、还有一个八岁的弟弟需要照顾等诸多问题。他的打算是靠着自己当木匠学徒的手艺和一辆旧车,去到德州,和弟弟开始新生活。

但弟弟Billy也有自己的打算。Billy在整理父亲遗物时发现了一堆妈妈寄来的明信片。他们的妈妈在Billy出生后不久就离家出走了,一直以来,兄弟两人都没听到过任何关于母亲的消息。然后Billy又拿出一张地图,指出一条高速公路——林肯高速,这条高速东起纽约时代广场,西到旧金山,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条横贯东西的高速,他们的家恰好处于路途中点。Billy跟哥哥解释道,妈妈的明信片并不是随机发出的,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正是从家出发,林肯高速沿途的每一个城镇,最后一张就是在旧金山。所以Billy推测,妈妈在旧金山等他们,他们应该一路向西。

理智告诉Emmett,弟弟的想法过于不切实际,但最终他还是答应了。当晚他去车库检查车况,却意外发现他少管所的两个同伴Duchess和Wooly居然在狱警送他回家的时候,钻到后备箱逃了出来,而他们也有自己的打算。。。

所以这是一个发生在公路上的故事,但也不仅仅如此。作者用一段旅程讲述了四个孩子的的遭遇,他们的家庭,他们为什么会进少管所,以及他们遇见的形形色色的有故事的人。非常非常精彩!虽说将近六百页的厚度,但一点儿也不枯燥,很好看。而且这本的语言比《莫斯科绅士》要容易,阅读难度较低。比尔盖茨今年上半年的书单也有这一本,我也是超级难得居然跟他同步了。

 

6,To The Lighthouse

By Virginia Woolf

 

美而不自知的夫人半生养育了八个孩子,她的丈夫是那种典型的自恋知识分子——学识堆叠而成的自信与孤傲很是脆弱,看轻妻子的同时又无时无刻不在她身上汲取崇拜与关爱(俗称PUA)。暑期一家人协同几个朋友在海岛度假,小儿子想去灯塔的愿望遭到父亲无情拒绝。一晃多年后,夫人过世,其中一个儿子死于战争,大女儿死于难产。七十多岁的老父亲再次和家人朋友来到海边,并主动提出要和小儿子小女儿去灯塔,但两个孩子的心境已全然没有喜悦。

伍尔夫的文字实在是太美了,像是蒙上了一层浓浓的水气,岁月与情感都是在流动的。尤其是第二章,“时间”仿佛被具象化了,读者能真切感受到它的脚步,而亲人的死亡只是这期间来不及停留的一瞥。和伍尔夫的细腻比起来,福克纳的美国南方意识流就过于糙了。我觉得我还会再读伍尔夫的作品的。

 

7, The Vanishing Half

By Brit Bennett

 

这本书近两年真是大火,各大榜单都能看到。我其实买了好久了,之前一直没安排读,这次是有阵子不想读太沉重的,就把它拿出来了。没想到一读就停不下来,好像两三天就翻完了,超级精彩。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一个南方小镇,小镇上生活的都是黑人,这没什么好稀奇的。这个小镇的特别之处在于,镇子上的黑人都是肤色比较浅的黑人。说到这里,我插句题外话,很早之前,我一度以为库里是白人。镇子上的人为了不让孩子肤色变黑,是绝对不会跟纯正的黑人结婚生子的。肤色偏浅,是镇子共同的骄傲。

有这么一对双胞胎女孩,十几岁的时候突然离家出走,自此杳无音信。没想到十年之后,其中一个女孩却突然出现在镇上,还带了一个肤色非常黑的小女孩。至于当年和自己出逃的妹妹身在何方,她不得而知。

 而妹妹此时,却伪装成白人生活在洛杉矶的富人阶层。可这个埋藏多年的秘密随时都可能被识破,她无时无刻不为之惊恐。

去年有部电影Passing(中文名《冒名之肤》)讲的也是这样一个故事,我查了一下,《冒名之肤》改编自1929年的一部小说,要远远早于这一本。但说实话,电影拍得并不是很好,本来一个很好的种族题材非要拍成三角恋。相较之下,《The Vanishing Half》实在是太精彩了。作者的笔触很是细腻,也比较克制,很多情感都是内收的,我觉得比外放更能戳到读者。时间线的打乱营造出来悬念感,很是吸引人。用双胞胎半生颠沛串联到这一家三代人的命运,父辈的惨死、两个女孩的人生选择和种种坎坷、以及她们下一代的成长,构建出大时代背景下,平凡人生活的不易,以及追求平等的脚步是多么缓慢。

 

8,等待戈多

作者:萨缪尔·贝克特

 

非常有名的一出戏剧了。很薄,大概两三个小时就能翻完了。

这种荒诞的小调调我好喜欢啊!但好像也讲不出什么剧情,本身也没什么剧情。不知道为什么,反正我就推荐吧(很戈多的推荐)。

贴一段我很爱的一段原文:

在洞穴身处,掘墓人做梦一般地挥舞着铁锹。人们有的是时间慢慢变老。空气中充满了我们的呐喊。

我今年买了好几本话剧本子,希望接下来能看完,年底的时候写个专题。

 

9,Tuesdays with Morrie

By Mitch Albon

 

Mitch Albon是一名记者,无意中得知自己大学时候的恩师患有癌症,生命垂危,便去探望。在老师生命尽头的那段时间,他们二人约好每周二见面,一老一少,聊悔恨、聊死亡、聊金钱、聊爱情与婚姻等等。老师去世之后,他便把这些谈话整理成书,于是便有了这本《Tuesdays with Morrie》。

本身这会是一本很有力量的书,但可能是篇幅较短,或者是作者功力不够,我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吧,呈现出来的效果是每一章都停留在表面,没有很深入,很是鸡汤的乏味感,有点失望。

 

10,The Year of Magical Thinking

By Joan Didion

 

和上本一样,我对这本也是很失望。

Joan Didion是美国非常优秀的一位作家、专栏记者。《The Year of Magical Thinking》这本拿到过当年的普利策奖、国家图书奖,讲述Joan Didion在2003年面对女儿重症、丈夫突然离世的双重打击时的一些感想感悟。我本人是很怕看这种题材的,容易焦虑,担心老公出门会不会有意外。所以看之前,还自己心理建设了一下。但说实话,共鸣的地方真得不多,整本书基本都是作者自己的碎碎念,杂乱没有头绪,有点像三毛的《梦里花落知多少》,我不是特别喜欢。

除了作家这个身份,Joan Didion还是时尚达人,本人是非常有魅力的,虽然没有爱上她的文字,但我好喜欢她的风格。可惜去年年底的时候过世了。。。R.I.P

 

11,Gone with The Wind

By Margaret Mitchell

 

这个故事真得不需要多作介绍了,虽然我之前看过两遍电影,但看书的时候还是哭得稀里哗啦(尤其是Melly死的那一段),真得太爱了。

我只说几个和剧情无关的点吧。

第一个是我发现自己和Ashley很像。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那一段,Scarlett本意是找Ashley想想办法解决Tara交税的事情,但Ashley并没什么头绪,还说了很多让Scarlett甚是费解的话。可是我听懂了,甚至我觉得自己就是这样的人。Ashley认为自己是个胆小鬼,但他不知该如何形容自己的感受,很多事情语言表达出来可能还会有些可笑(Things which sound very silly when they are put in words),但他能真切得感受到自己的恐惧。现实太锋利,也太真实了,感觉在一步步贴近自己的鼻尖,所有的人和所有的事一起涌来。他从未感受过如此真实的现实,这让他满心恐惧。他说,Until the war, life was never more real to me than a shadow show on a curtain. And I preferred it so. I do not like the outlines of things to be too sharp. I like them gently blurred, a little hazy. 过去,Ashley精心营造了一个自己的世界,他挑选自己的朋友,看与周围格格不入的书,他的小世界不与真实冲突,但外界也轻易踏足不了。可是战争来了,把他的世界击了个粉碎,并用力把他拽进现实,避无可避的他完全学不会回击的方式,这对他而言甚至比战争本身更可怕。这一段我反反复复看了几遍,哭得稀里哗啦。并不是因为有什么相似的经历让我觉得很动容,而是面对现实我亦如此,或许更懦弱。所以我羡慕Scarlett,一如Ashley,希望自己也能从她身上汲取勇气和力量,大踏步往前走,如果害怕就告诉自己,I won’t think of it now. I can’t stand if I do. I’ll think of it tomorrow.

第二点是关于电影的改编。我不太懂为什么要去掉Scarlett前两段婚姻各有一个孩子的情节,不知道编剧是基于什么考量,我是觉得加入孩子的戏份也许会更好。尤其是当时亚特兰大失守她带着刚生完孩子的Melanie,自己两岁的儿子和一个啥也帮不上的女仆逃往塔拉庄园,真得太了不起了。

第三点其实和故事本身也没太大关系,但我好好奇。就是两党的基本盘是如何在这一百多年里发生完全改变的,当年的南方可是誓死捍卫民主党啊。

最后,这本书的语言很简单,虽然挺厚的,但真得不难,适合想要阅读英文书籍的小伙伴。

好啦,上半年的就这些。哦哦其实还有两本印象派的册子,但我送好朋友了,这里就不写了。

半年后见,祝愿我们都能遇见自己喜爱的故事!

 

君君提示:你也可以写原创长文章,点此查看详情 >>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本人和北美省钱快报共同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长文章仅代表作者看法,如有更多内容分享或是对文中观点有不同见解,省钱快报欢迎您的投稿。

1063 13 5 0
 

最新评论 5

懒兔点点点

:来蹲更新了🐰节日快乐~

2022-12-29
删除 | 举报 | | 回复
懒兔点点点

:好喜欢!!种草了好几本。我也觉得伍尔夫的文笔非常好,十年(?)弹指一挥间 第一次看到后面那里的时候呆住了。还有点好奇你是看完了再一段一段地写吗,还是边读边记并且读一部分就总结成一个小段落?感觉我总是写不了这么好这么顺,对原文的概括也没这么好

2022-07-11
删除 | 举报 | | 回复

扫码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