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科普:我们打的是什么疫苗?

小科普:我们打的是什么疫苗?

strawberrySC
strawberrySC
3951 浏览

首先,我只是一个普通理科学生,这里的科普仅针对疫苗类型本身,来源也都是公开信息,并非针对某家公司的疫苗发表评价。大家实际操作还是遵医嘱。

截至文章发布,本人并没有打过任意一家疫苗。我报名排队了,因为不符合任何优先因素,排上号还很早,表示理解,日常严防死守就是了。

如有疏漏,也欢迎专业人士补充。

现阶段无论是哪家的疫苗,都因为紧急状况,压缩了临床测试的时间,换言之,全都是赶鸭子上架,是在默认可能有未知风险的情况下推广。

无论哪家都是这样。

这个风险包括保护率低,以及副作用。

所以作为打疫苗的受众我们也应当心里有数。无论是个人,还是政府,现在选择使用疫苗,都是在权衡利弊后选择承担可能的风险。

fe3b85e01350f190aa86fc2.jpg
常见疫苗类型;图源网络

科普疫苗类型前,给大家推荐一下封面来源,果壳网的数据统计页面。任何一家公司公布新的数据后,都可以在这个页面上找到这家公司的疫苗类型(当然其实在公司的官网也能找到,只是新闻里一般不会有)

https://datamuse.guokr.com/cvt

这里也有类型科普,还是太长不看版。不像我写得会比较啰嗦。

43da409613e55ee56bdab7f.jpg
果壳:图片来源

本篇主要内容:

保护率?

副作用来源?

疫苗类型?

疫苗保护率并非百分之百?

首先,疫苗毕竟不是活病毒,在人体内存留时间有限,一针可能不足以激发足够强的免疫应答。很多疫苗都需要打两/三针,强化身体的免疫记忆。就拿现在的辉瑞来说,一般认为第一针后间隔一个月接种第二针,而第二针接种完再过十五天,接种个体才获得了疫苗能提供的免疫力(来自我们学校的邮件提醒,意思是别第一针打完就去浪)

事实上,大多数疫苗的保护率都不是百分之百,就比方说乙肝疫苗,两针都打完,保护率在90%~95%。

那为什么还要打呢?

多数疫苗的保护率>80%。由于受种者个体的特殊原因,如免疫应答能力低下等因素,可导致接种后免疫失败。但大量的研究证明,即使接种疫苗后发病,相对于不接种疫苗者,其患病后的临床表现要轻很多。

放在新冠上,就是说,打了疫苗不代表百毒不侵,但可以显著降低重症乃至ICU的可能性。

以及,身边如果有人没打疫苗,建议打了疫苗的人也做好日常防护,如果自己是那百分之几反应不完全的个体,自己依旧有可能成为轻症/无症状携带者。

副作用来源?

首先这里讨论的副作用,并不包括未知影响。人体毕竟是很复杂的系统,有些现象出现了,并不能很快被解释。

疫苗副作用主要来源于几方面:应激反应,辅料过敏,人体免疫应答,疫苗本身。

应激反应。俗称晕针、晕血等等,属于身体本身对外界刺激过度反应,之前打疫苗晕倒的护士就是这么回事,严格来说和疫苗本身的成分没什么关系。如果自己以往有类似表现,记得打疫苗的时候和医生说。一般半个小时的观察期也能应对此类不良后果。

辅料过敏。如果大家以前仔细看过疫苗说明书,有一些疫苗(好像是hpv还是破伤风)会询问是否对鸡蛋蛋白等过敏,这是因为疫苗生产工艺,决定了疫苗不只有效成分本身、还会有其他辅料(稳定剂、来源蛋白等)。放在新冠疫苗上也是一样。所以疫苗知情书一定要仔细看,尽可能排除过敏原。但有时候我们提前并不清楚自己会过敏。这类过敏反应就像抗生素药物过敏一样,发作极快,一般在注射一小时内就会出现,打疫苗的地方都会有应急药物。打疫苗后如果出现呼吸困难、发热、恶心、眩晕、大片皮肤红疹等症状,马上通知现场医护人员处理,可以避免发生危险。

人体免疫应答。通俗来讲,不论你打进去的是灭活病毒、无毒载体、核酸还是蛋白,你都希望免疫系统能把它当成病毒来打一架,这样才能获得免疫力。这个打架的过程中身体就像生病一样有一些轻微反应。打了疫苗后一两天低烧、轻微感冒、注射处疼痛、轻微头痛、肌肉酸痛等都属于这一类。所以打完疫苗要注意休息、饮食保证营养,多喝水加快身体代谢,时刻观察身体的反应。有问题咨询医生,一旦反应过度,导致严重不适、高烧等危险情况,需立即就医然后说明自己短期内接种了疫苗。

这种情况及其罕见的副作用,是引发自身免疫,意思是疫苗进去免疫系统傻了、开始攻击自己的细胞,进而对身体自身造成损伤。理论上核酸疫苗因为是自体细胞表达蛋白,有触发自身免疫的风险,但其实之前上市的其他类型疫苗也存在极少量个例诱发自身免疫。就像日本曾因63例严重不良反应叫停了hpv的接种,虽然医学上也没能证明这些和疫苗接种直接相关。辉瑞存在极少数面瘫不良反应也【有可能】属于这样的极少数情况(还没有具体解释,这句话属于个人推测),只能说随时观察,万一倒霉碰上了尽早干预治疗。

疫苗本身。这针对的主要是减毒疫苗,目前上市的新冠疫苗并没有这一类。典型的是肺结核卡介苗/BCG,这是一种一般不会在人身上致病的牛结核杆菌,因为正常人的免疫系统能轻松解决它。但如果免疫缺陷个体接种了BCG,同样会导致结核症状。目前上市的新冠疫苗中不存在减毒疫苗。但作为一个常识,如果任何朋友有免疫相关疾病,或者任何严重的基础病,还包括备孕、怀孕、哺乳期,保险起见,接种任何疫苗前最好咨询医生,我有xxx能否接种。我没法下具体结论,一切以医生为准。

类型:核酸苗

8b78489ae36f9450b0eaf26.jpg
来源:果壳

首先谈谈最近大热的核酸苗,顾名思义,是把病毒本身相关的一部分核酸打入人体,利用人体自身的细胞表达病毒的一部分蛋白(而非完整病毒),然后让免疫系统对这个蛋白产生作用。

在这里就要提及高中生物,生物体内蛋白表达的途径,是DNA转录为m RNA,然后再翻译为蛋白质。

e67035798e2cc12ee150bac.jpg
from wiki

DNA疫苗稳定性强,但存在风险整合进人基因组。现在基本不考虑。

现批准的两家公司辉瑞、moderna,都属于mRNA疫苗。m RNA,理论上【不会】影响人基因组(逆转录那个箭头,需要逆转录病毒特殊的逆转录酶进行辅助),但RNA本身稳定性较差。添加辅料、冷链要求高都是因为这一点。

目前还有一种比较“玄学”的顾虑,新技术毕竟处于刚刚开发的阶段,可能存在未知的风险。想不想第一批吃螃蟹,看个人选择了。

类型:蛋白苗

5cb324708ede7c5538c5b78.jpg
来源:果壳

说完核酸说蛋白,既然我们想让人体对病毒的某种蛋白产生免疫记忆,那除了打核酸表达蛋白,可不可以直接打蛋白呢?当然可以。

蛋白疫苗是非常传统的技术,国内中科院微生物所,美国刚刚结束临床试验的novavax,都属于这一类。如果对核酸苗存在新技术不成熟的担忧,蛋白苗会是个不错的备选项(如果有机会打上的话……)

问题来了,存在这么好的选项,为什么还要开发核酸疫苗呢?

首先,在所有疫苗中,核酸类的研发和生产是最快的,在实验室扩增核酸只需要几个小时,生产同样数量的蛋白可能需要几天甚至几周。生产速度一般是核酸远大于蛋白/灭活/载体,这也是为什么两家核酸苗能率先上市的客观优势。我可以预测,即使蛋白苗上市且表现出色,短时间内核酸苗也不会退出市场,因为有生产速度的优势。

其次,蛋白质是有空间结构的,而形成空间结构需要人体细胞非常复杂的辅助,也就是完成蛋白修饰和折叠。这步在体外生产时不一定能顺利进行。如果空间结构不对,这样的蛋白将无法激发有效的免疫反应。现在我们知道novavax临床数据还可以,说明这个技术难关大概率克服了。但在研发开始前,我们只知道有一些蛋白在体外就是无法正常折叠,这种可能性会直接导致蛋白苗研发彻底失败。所以,我们不敢把所有筹码都押在这个类型上。

类型:灭活苗

5b50031f710680e84f518f4.jpg
来源:果壳

接下来登场的选手是以中国国药集团为代表的灭活疫苗。

灭活就是杀死病毒本身,但保留病毒结构,这样死病毒不会致病,却可以激发身体的免疫应答。

通俗来讲,比方说,受精过的鸡蛋本来有营养也可以孵小鸡,现在我不想让它孵小鸡,就把它煮熟了,该有的蛋白和营养还在,但是孵不出小鸡。(这个比喻不是很严谨,鸡蛋,对不起……)

灭火疫苗也是相当传统的疫苗技术,缺点很明显,生产难。为什么国药已经上了,国内也在等别的团队的数据?你想想啊,杀死病毒的第一步是什么?你得有大量活病毒原料啊……

这个活病毒可以经过基因修饰,让生产过程变得不那么危险,但我们大概可以体会到,灭活疫苗的生产远没有基因/蛋白疫苗那么快捷。

至于多次接种,大家都需要多次接种。一条mRNA可以产生不止一条蛋白,核酸苗尚且一次不够。灭活病毒和蛋白一样,打进去多少就是多少。这种意义上来讲,理论上灭活疫苗的剂量比较低,必须要多次注射。

但实际上,灭活苗长得最像病毒,激发的免疫反应不一定是最弱的。

这个不弱,也就是优点所说的效果好。但如果不凑巧,一个人的免疫系统见到病毒的尸体,直接被吓到了,如临大敌,一级警报,过度反应,就会产生发热等现象。当然这个不良反应,在所有疫苗类型上都可能发生——如果免疫系统就是喜欢一惊一乍的话……

顺便提一嘴灭活疫苗的兄弟,减毒/低毒活疫苗。

【新冠疫苗中没有任何一家属于这一类,所以不单独展开讲】

低毒苗一般是寻找和某细菌/病毒长得非常像但是脾气温和的近亲,或者人工合成这么一个近亲,先和免疫系统打个招呼。著名的天花牛痘、肺结核卡介苗BCG都属于这一类。低毒活疫苗免疫缺陷人群是不能打的。

可能因为新冠来势汹汹,它的好几个冠状病毒亲戚也都不是善茬,所以大家都不考虑这个选项了吧。

b4cc34baf981390d045f1cf.jpg
图源:果壳

类型:载体疫苗

983bc746dc040026384ea56.jpg
图源:果壳

接下来向我们走来的是载体疫苗代表队,主要选手包括牛津-阿斯利康、强生公司、康希诺-陈薇院士团队、俄罗斯加马利亚研究所等。

载体疫苗是找一个无害的、很容易被人体干掉的病毒,整合上一小段新冠DNA序列,让它能穿上一层类似于新冠的衣服却依旧不具备毒性,但使人体把它当成新冠打一架。

目前最著名的载体就是腺病毒。

接下来解释一下两个不足:

第一,接触史影响效果。腺病毒本身不致病或者只引发轻微感冒,所以普通人没法判断自己有没有过接触史。改装后的腺病毒穿了新冠的衣服,我们希望身体对衣服作出反应。但最坏的情况下,你的免疫系统以前见过腺病毒(环境接触史),管它穿不穿衣服,掏出早就准备好的免疫应答就给他干掉了。那在这个过程中,你的身体就并没有建立起针对新冠的免疫力。

研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会尽可能让“衣服”醒目一些,让身体针对腺病毒本身攻击的时候,也脸熟一下新冠的衣服。但在有接触史的情况下,身体还是会很快把腺病毒干掉,这样建立的免疫保护可能要弱一点。

所以目前为止,所有腺病毒载体疫苗的数据,普遍不如核酸苗好看。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已知牛津-阿斯利康改用了黑猩猩腺病毒,但中间好像不是很顺利。目前他们的三期数据没有完全发表出来。

强生号称马上就要公布三期数据,拭目以待。

第二,基因整合风险。对于这个问题,一句话,目前用作疫苗的腺病毒在人细胞上不存在主动的基因整合行为。

病毒入侵细胞时的行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停留在细胞核外,用用你的工厂,自己复制完了就裂解细胞走人。另一类可能觉得工厂不给力,或者打算长期居住,于是就侵入细胞核,把自己接到人基因组中,乙肝病毒就属于这一类,所以很难完全治愈;高危型hpv感染后期致癌,也是类似的原因。

第二类就是我们所说的基因整合风险。目前的研究中,虽然人基因组中有一个允许腺病毒插入的位点,但腺病毒在人细胞研究中从未出现过基因整合行为,也从未导致过人类癌症或者细胞转化,说明腺病毒在人体内,并不会主动靠近基因组,都是开开心心留在细胞核外用用工厂就走人(然后出门就被免疫系统一网打尽)。综上,这个风险你说有吗?仅从理论上存在。

结语

0efef38cdceff7854134433.jpg
来源:果壳

科普就写到这里。

在瘟疫公司的解药模式中,疫苗发放完毕代表游戏胜利。现实中并没有这么简单,人与任何疾病的斗争,都是一场持久的拉锯战。是无数科研人员、医务人员摸着黑探索未知,直到一步步踩出一条路。

我仔细想了一下自己写这一篇的初衷,并不是帮任何人做出判断,我的知识储备应该也做不到这一点。我只想为大家提供一种思路,一种看待、分析繁杂的信息的思路。

正如这篇文章的标题所说,我希望大家在打疫苗的时候,多少有一些概念,自己打的是什么。

写到这里,我仅代表我个人,向所有主动配合防疫工作的朋友们表示感谢。你们每一个深思熟虑后的选择,都是对身边的人和整个社会的贡献。

最后,向所有奋斗在一线的医务人员、科研人员,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5983ccd37380d32dc669f59.jpg
图源:果壳

君君提示:你也可以写原创长文章,点此查看详情 >>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本人和北美省钱快报共同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长文章仅代表作者看法,如有更多内容分享或是对文中观点有不同见解,省钱快报欢迎您的投稿。

3951 13 4 11
 

最新评论 4

KoalaMiao

:思路清晰,简洁易懂👍

2021-01-31
删除 | 举报 | | 回复
兔纸在拔草

:写得真的好认真呀!理科生帮顶

2021-01-30
删除 | 举报 | | 回复

扫码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