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不懂艺术却喜欢逛博物馆的人,我每次逛完博物馆回家都要自己上网查资料补课,不然总感觉白去了。
所以我一直在思考,对于和我一样喜欢逛博物馆的普通人来说,该怎么看艺术作品呢?
最近在做家务之余听了理想国上王瑞芸的「西方艺术三万年第二季:现代的革命」和陈丹青的栏目「局部」,慢慢地对不同画家的风格有了更多的了解。
以下是干货:(是我听完王瑞芸后做的关于印象派大师们的笔记)
——————
✨马奈:用视觉真实取代观念真实(图2⃣️)
写实派与印象派之父;第一眼看时我几乎没法喜欢上他的作品。马奈用松散的笔触,简化粗略的细节(比如图2⃣️中赛马的四肢几乎都是模糊的)来【为绘画做减法➖】。他把画中的故事去掉,把人物的感情和性格描绘去掉,画中的空间营造削弱,让画面本身的重要性凸显出来,使绘画摆脱了古典绘画的桎梏。
✨莫奈:光色表达(图3⃣️)
莫奈是印象派中坚持画外光的写生画家,他所有的作品,基本都是户外完成的,他在86岁的漫长一生中,就把【光色✨】作为他终身描绘的主角。
✨德加:广场快照与瞬间性表达(图4⃣️)
德加喜欢把一般画家都力求避免的偶然性给画下来。这种描画眼睛一瞥所得到的【瞬间画面】,使整幅画的构图看着就像不太懂构图的外行人拍下的快照📷。
✨修拉:秩序感(图5⃣️)
我们来看修拉的《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整幅点彩画有一种特别的【秩序感】,画中站立的人物和树干形成的垂直线,与投影构成的水平线,使画面显得井井有条,画中人物安排进这种奇妙的秩序中,传递的就完全不是印象派绘画给人的闪烁波动之感,却是一种超越时空的宁静感。
✨惠斯勒:音乐性(图6⃣️)
惠斯勒的画作尤其注重彩色和【音乐】🎵的效果,尤其喜欢在画作命名上加上音乐的术语,比如《母亲的画像》又名《灰色与黑色的交响》。
✨塞尚:用色彩重建画面结构(图7⃣️)
塞尚非常注意用色彩在画面上分出层次来,比如背景全部统一在偏蓝的冷色调中,前景的人物则统一在暖色中,背景的冷色和前景人物的暖色是不随便乱窜的。照这样,画家仅用了最基本的冷暖色彩对比,就把画中的前后【秩序与结构】建立起来了。
✨梵高:用色彩表达内心与激情(图8⃣️)
梵高的色彩完全不同于塞尚的理性构造,更不同于印象派的光色表达;他是直接用色彩来表达【内心🔥】的。梵高生命的磨难越剧烈,他绘画的表现性就越强烈,而他艺术的成就也就越耀眼。
✨高更:用画面传达观念和思想性(图9⃣️)
高更要用色彩传达【精神性】。(月亮与六便士就是以高更为原型创作的!)
我们只看这个童年生长在南美的法国人,在精神上的追求是太明确了,他是清清楚楚地不喜欢欧洲建立的那种文明,我们看见,前面不同的艺术家,对身处的社会和文化会有不同程度的反思,但基本都是置身其中的修修补补,补的部分是浅表的,局部的。而高更是直接对整个西方文明持否定态度的。
——————
以上就是这些印象派画家们的一句话特点总结!每一个画家其实都风格鲜明,希望能给大家日后逛博物馆一些参考😁
*图3⃣️4⃣️5⃣️8⃣️来自于我的逛展收获;另外四幅来自于各博物馆官网介绍。